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的由来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或者灯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此节日习俗之一是吃元宵,元宵又称汤圆。在古代,元宵节是祭祀灶神和祖先、避邪驱邪的重要节日。
后来传说中有一个叫做“卢仝”的书生,在元宵节时独自探险,遭遇危险,快要饿死时,遇到了一位仙女给他送来了元宵。于是,此后人们每年元宵节都吃元宵以纪念这个传说。
也有一种说法,元宵圆形状如月亮,吃元宵象征团圆和美好的祝愿。
元宵节吃汤圆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,美满幸福。
民俗专家认为:在煮汤圆时的时候,开锅之后汤圆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。天上明月,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寓意着团圆吉利。因此,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。
调查的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,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。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。
元宵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。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,也叫七夕节,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是中国的情人节。
元宵节吃汤圆起源于宋朝,具体由来如下:
宋朝时,在明州,也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市,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,即用黑芝麻、猪油做馅,加入少许白砂糖,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,煮熟后,吃起来香甜可口,饶有风趣。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,所以它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后来有的地区把“浮元子”当做正月十五的必吃的一道美食,并改称为汤圆。
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元宵节吃汤圆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据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“上辛夜”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吃汤圆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端。